首页
搜索 搜索

焦点关注: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互联网     2023-02-14 14:14:57
1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评价2评价行为主义的主要心理学思想3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评价行为主义的主要心理学思想,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改良后的这个行为主义派系被称为新行为主义,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评价2017-07-28 12:00:53 | #1楼回目录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讨论报告

行为主义既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理论或流派,又是西方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作为一种理论或流派,它指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创立的一种体系;作为一种方法论,它指的是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方面的客观主义倾向。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流派还是一种方法论,行为主义的影响都是其他心理学理论和流派所不能及的。

1913年华生发表的《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被认为是行为主义的宣言。同样的,行为主义的产生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这些包括哲学背景(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实证主义思想方法的影响,新实证论的影响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自然科学背景(谢切诺夫有关反射的研究,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和别赫捷列夫的反射学),心理学背景(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对立,机能心理学对意识作用的贬抑以及机能心理学的客观化倾向),社会背景(20世纪初美国社会化大生产和历史条件,政治气氛和意识形态方面,美国政府需要一种新的思想观念统一美国人的思想,并从行为上控制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所以,行为主义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他继承和发展了机能心理学贬抑意识的思想传统,吸收动物心理学的客观研究模式,以可观察行为的研究取代了意识和心理的研究,创立了行为主义。他关于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心理学的性质,在华生看来,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他决意的抛弃意识的探讨。(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只研究意识,还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校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首先他对传统内省法的批判;其次主张客观方法,这主要有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等;这是他们在研究对象否定意识的必然结论。(四)在心理学具体问题上的观点与主张:①关于本能,早期的华生承认它,后期又抛弃它,这是华生心理学上的一大矛盾;②关于情绪,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模式的反应。它是条件反射的结果;③关于思维和言语,他认为语言和思维没有根本的区别,两者都是言

语习惯的表现形式:言语是公开的、肉眼可见的,亦即外县的言语习惯,而思维则是内在的、隐蔽的言语习惯。;④关于人格,华生给人格的定义是:通过对能够获得可靠信息的长时行为的实际观察而发现的活动之总和。特别强调了儿童时期人格特征变化的重要特点。⑤关于心身关系,华生也经过了由副现象论到物理一元论的转变。

而其他的行为主义者,例如霍尔特、魏斯,亨特和拉什利等,都是强调研究行为的重要性,但是又有一些不同于华生的观点,例如霍尔特和亨利都不否认意识的存在;魏斯则是最激进的行为主义者,他明确主张物理一元论,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电子和质子组成的,电子和质子的不同运动形式构成不同的行动,这是一种典型的还原论的观点,把意识和心理还原为神经过程、肌肉运动,无疑抹杀了心理过程的特点,最终把人等同于机器。这也是行为主义的通玻

纵观行为主义的观点和原理,我们在讨论是要辩证的对其进行评价。首先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其优点与贡献:以可观察的行为的研究取代意识的内省,推动了心理学的科学化进程,使心理学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行为主义促进了心理学从主观化到客观化的转变,大大推进了心理学的科学化进程;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两个方面的持久影响:一是传统上心理学的目标是描绘和解释意识状态,行为主义把心理学的目标转到了行为的预测和控制上,另一个是行为主义把心理学家的注意力从内在的意识转到了可观察的行为;行为主义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更进一步推动了儿童心理学、动物心理学等的发展;行为主义也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步伐,如行为矫正、行为治疗、学习心理学等。但是行为主义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首先是它的机械还原论观点,它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统一起来,而心理现象的基本特点却被抹杀了,这导致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成了没有意识和心理的“心理学”,行为主义因而陷入机械还原论的观点。另一个弊端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动物学化倾向,他认为动物的行为和人的行为并无本质的差异,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完全可以应用于人的行为的研究,这使心理学成了“人兽不分”行为主义。同时,行为主义的客观主义倾向也给心理学带来消极的影响,它排斥意识和心理的研究,使心理学成为“无心“的心理学,所以如果说达尔文赶走了心理学的”灵魂“,那么,华生就挖掉了心理学的”心“。

我们知道矛盾的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和缺陷推动着事物的改善和发展。所以要使心理学获得更大的发展,我们在承认了行为主义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外,还要从行为主义的弊端走出来,正视行为主义的不足。因此,我认为在讨论任何一个心理学流派时,我们应该更应关注它的负面影响,从而对症下药,使心理学获得长足的发展。

评价行为主义的主要心理学思想2017-07-28 12:00:44 | #2楼回目录

评价行为主义的主要心理学思想

摘要: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托尔曼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关键字: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

正文:

早期行为主义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校

新行为主义

华生的行为主义由于无视有机体内部过程,其极端化和简单化的倾向招致了心理学界的强烈反对,到本世纪30年代末大势已去,成了强弩之末。因此,许多行为主义者便设法将行为主义改良为一种真正的科学心理学,他们采取了一种既发展客观实验,也发展客观的心理学理论的做法。改良后的这个行为主义派系被称为新行为主义。这样便把行为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

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的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他认为科学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要确定实验者控制的刺激继之而来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然他不仅考虑到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考虑到那些改变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的条件,他的公式为:R=f(SoA)其中R为反应,S为刺激,A为实验者在研究中所控制的实验变因。然而,他对行为的研究只着重对单个被试进行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

新的新行为主义

在新行为主义中分化成两派,一部分以斯金纳为代表,发展了行为分析原理,倡导激进的行为主义,取代赫尔派而在行为主义阵营中获得支配地位。另一部分行为主义者以罗推尔、班图拉、米契尔等人为代表,主张采用更“温和”的态度,试图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信念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行为主义的禁区,去寻找新的出路。温和的新行为主义者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大胆地引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开创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代表理论: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

罗推尔的社会行为学习理论

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共同特点:既坚持行为主义的研究精神又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

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

(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参考文献: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

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2017-07-28 12:02:10 | #3楼回目录

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08小教史玉燕080308108

通过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基本了解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同时也思考了该理论对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些影响。

首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是:将学习看成是个体外显行为改变的过程,对学习时个体内在心理是否改变则没有做出过多的解释。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个体对原本不反应的刺激产生反应,就表示其产生了学习。换言之,把个体学到的行为解释为刺激与反应之间关系的联结,认为某一刺激原本不能引起个体某种固定的反应,但经过条件作用之后,他(她)应会在该刺激出现时作出该固定反应,例:某人走到路口见到红灯停见到绿灯行。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中有三大学习定律。其中练习律,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桑代克认为,一个已形成的联结如果加以应用,这种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反之,这种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一般说来,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无意义的,这样,练习律就被消融于效果律中了。这就启示人们,现在有些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强迫学生机械地抄字上百遍,甚至更多,结果等学生将辛辛苦苦抄完的作业交给老师后,老师看也不看或只数一下页码了事,而不向学生指出好在哪里与坏在哪里,这样做,除了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感外,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在高中时期,有一位同学,她不断地做英语习题,只为了能够在月考中获得好成绩,但是结果并不理想,还遭到老师的误解,一气之下,撕掉了所有的英语参考书,表示以后不再那么费劲了。她就是所付出的练习没有获得满意的效果,最终放弃了该练习。

虽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和斯金纳的小白鼠,在这个理论的开创奠基和发展中,为学习理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这个行为主义的前提之一,就是不问差异,无论这个小孩子的性格气质如何,无论这个小孩子前一分钟是在哭还是在笑,老师、家长、或者试验实施者都会执著的按照预先的要求,对孩子进行奖励和惩罚。但惩罚一些孩子的时候,短期上会取得预期效果,在长期上对心理的负面也许会影响孩子。虽然行为主义名为心理学的流派,实际上只考虑行为及结果,不考虑心理和过程。尽

管从最开始就存在着争议,这个理论,还是在一代一代的学生身上得以实施和验证着。

行为主义的威逼利诱这个模式本身究竟会教会孩子什么呢,换句话说,在这样的潜意识的影响下的孩子长成了大人会怎样呢?

一、盲目、缺乏主动性。

人都有追求快乐,逃避烦恼的原始动力,尤其是对比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是非观念还没有建成,而这种是非观的形成要依靠父母和老师与之互动。老师给她表扬就证明她对了,她要想对,就必须听老师的话,才能得到表扬。于是,老师或家长的话代替了真理,孩子们不会说“我做因为那是对的。”只会说“因为老师(家长)让我那样这么做”“我这么做老师就会给我表扬,不这么做会被老师批评。”久而久之,在孩子们的潜意识中,就只有权威而没有真理了。外部的要求代替了心灵内部的声音。只要听话就好,孩子们放弃了自己的思考,盲目的顺从权威。他们的内部动力被外部动力所消磨殆尽,他们没有主动性,没有真正的积极探索。所以,那么多的人没有创造力,他们的发散思维早就被禁锢驻了。无论在政治领域还是在学术领域,踩着别人的脚印走,明哲保身、不冒风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说到底还是为了“表扬”。

二、欲望强烈、贪婪。

的确,人都有本质的需要,遵从各种内在需要无可厚非。但是,在惩罚或奖励的威逼利诱之下,浅浅的需要变成了深深的欲望。每做一件事,孩子都会反应:我能得到什么?我作乖宝宝,为了得到表扬,所以,我做了乖宝宝,你必须表扬我!过于关注得到,必然得到了还想得到久而久之,欲望就成了一个无底洞,怎么也填不满。

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善用奖惩!奖赏要淡化外部控制作用,要切合实际,要建立明确的奖励方法,好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惩罚应就事论事。切忌把惩罚当做泄愤手段,更重要的是切忌体罚学生。

X 关闭

欧洲工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邮箱: 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