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阿姨反复发热找不到病因……“真凶”竟是它!_速递
春暖花开,户外活动明显增多。但是大家在畅玩的同时,一定要警惕不要被蚊虫叮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19日,记者从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感染科了解到,该科几天前收治了一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
抽丝剥茧终于找到“真凶”
4月7日,北仑区69岁的王阿姨(化名)因反复发热、全身乏力持续了4天后,被送至北仑区人民医院急诊科。通过检查,医生初步诊断为感染性发热。
不过,导致感染发热的原因很多,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彭昱抽丝剥茧开始了细致的排查工作。首先考虑为病毒感染,但流感抗原、流感核酸,结果均阴性;再考虑伤寒,但肥达试验为阴性,血培养报告也是阴性;难道是心肌炎?但是,患者肌钙蛋白、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很奇怪,都不是,说明这是个很隐蔽、不常见的病毒。”彭昱医生很是困惑。
转眼间已经住院3天了,王阿姨仍未见好转。彭昱医生再次详细询问了王阿姨和家属,家属突然想到一周前王阿姨曾上山采茶。上山采茶?彭昱医生脑海中突然闪现了一个念头:“有没有被蜱虫叮咬或者接触蜱虫分泌物的可能?会不会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她立即联系了公卫中心和检验科,第一时间把血清标本送到宁波市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结果显示: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
“真凶”终于明了。王阿姨被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目前已转到邵逸夫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这还是本院今年以来第一次发现该病例,随着天气转暖,户外活动增多,感染人数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彭昱医生说。
尽量不要在草地和树林坐卧
记者从宁波市疾控中心了解到,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每年都有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表情淡漠、相对缓脉。
据介绍,宁波每年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虽然不多,但是严重者病情进展迅速,最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而且目前该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所以预防就非常重要。
蜱虫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重要传播媒介,春秋季节是蜱虫的活动高峰。随着天气回暖,五一假期临近,医生提醒广大市民,外出游玩务必做好个人防护:
尽量不要在蜱虫主要的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比如: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者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便于及时发现有无蜱虫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保持光滑;不要穿凉鞋。
裸露的皮肤可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可维持数小时的疗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可以用杀虫剂浸泡或者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一旦发现有脾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损伤皮肤;或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找医务人员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来源:宁波晚报